武威[地名]

武威[地名]

武威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東臨省會蘭州,西通金昌,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古稱涼州,歷史上曾經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要衝。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是“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葡萄酒城”“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氂牛唯一產地”。面積3324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91.83萬人,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兩個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有7個街道辦事處、116個鄉鎮、1125個村委會,聚居著漢、藏、回、蒙等38個民族。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4A級景區2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

武威武威市
武威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東臨蘭州,西通金昌,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總面積33249平方千米。截至2003年底,總人口193.45萬人。市人民政府駐涼州區,郵編:733000。行政區劃代碼:620600。區號:0935。拼音:Wuwei Shi。

概況

甘肅省河西走廊最大城市,武威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甘肅省人口最多、農業人口最稠密的縣級市。位於河西走廊東段。面積5081平方公里,人口84.91萬。武威郡城原是匈奴所築故蓋臧城,後訛為姑臧。從西漢,除北魏改名林中縣治外,均為姑臧縣治。三國始移涼州治於此,晉至唐屬涼州武威郡治。西夏為西涼府治,元屬永昌路西涼州,明屬陝西行都司涼州衛。清始改為涼州府治武威縣。辛亥革命後廢府存縣。1985年改市。

武威武威市地圖
武威城區位居河西走廊最大的武威綠洲中心,為河西走廊東段門戶,歷史時期“絲綢之路”孔道,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海拔約1530米,年均溫7.7℃,1月均溫-8.7℃,7月均溫21.9℃。年降水量158毫米,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城郊有汽車和拖拉機修理、礦山機械亞麻紡織水泥製品地毯皮革等企業。蘭新鐵路與甘新公路經此,並有乾(塘)武(威)鐵路與包蘭鐵路相連。

武威城內有明建文廟,收藏大量文物,以公元1094年刻立的西夏碑最著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有唐建大雲寺、羅什寺塔。 城北1公里的雷台漢墓為史稱“天馬行空”的東漢銅奔馬及、 銅、玉等231種器皿的出土處。城西北2.5公里有宋、元2代建的海藏寺、西涼皇娘娘台及齊家文化遺址,均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南約40公里的天梯山石窟(又名大佛寺或天梯寺)始鑿於北涼王沮渠蒙遜時期(401~432),北魏、隋、唐以至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新建或重修。石窟群開鑿在紅砂岩陡崖上,今存3層26窟,其中有8窟內藏壁畫和塑像。規模可與敦煌千佛洞、安西萬佛峽相比。有高約30米的石雕大佛坐像,但頭、臂、手等部分已遭破壞。山上原有廣善寺,又名石窟寺。1959年因修建黃羊河水庫,窟址屬淹沒區,除大佛像仍保留外,其餘窟存佛像、漢藏寫經及絹畫等,已於1957年分別遷往甘肅省博物館和中央文化部保存。

武威古稱涼州,六朝時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後歷為郡、州、府治。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是“絲綢之路”的要隘,一度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曲,西涼樂、西涼伎都在這裡形成和發展。文物古蹟有皇娘娘台新石器文化遺址、唐大雲寺銅鐘、海藏寺、羅什塔、文廟、鐘樓、雷台觀及碑刻等。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為國家文物珍品。

人口民族

武威市總人口186萬人。其中:涼州區總人口98萬人,民勤縣總人口28萬人,古浪縣總人口38萬人,天祝藏族自治縣總人口22萬人。武威自古以來是絲綢之路的商埠重鎮,聚居著漢、回、蒙、土等38個民族。天祝藏族自稱“華熱哇”,意思是英雄部落的人。據藏族民間傳說,很早以前居住在巴顏喀拉大雪山下的藏族兄弟倆,哥哥叫阿秀,弟弟稱華秀,他們倆都是部落首領,由於遭受天災人禍,他倆率領全部的人馬先後離開故鄉,來到安多藏區下部宗喀北方一帶,弟弟華秀帶領的部落最後在大通河流域定居下來,世代繁衍生息,成為今天的“華銳”。

另據藏、漢文史料記載:公元七世紀下半葉,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迅速掘起後很快向外擴張,其中有一支軍團十分英勇善戰,他們占領河西長達一百九十多年,由於未接到藏王允許返回的命令,只好原地待命,久而久之由軍變民,進入祁連山區,依靠自己的英勇頑強和勤勞智慧,終於在異常複雜的社會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天祝藏族。從民間傳說和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天祝藏族是外地遷徙而來的事實,即天祝藏族的淵源是吐蕃,而與古羌族無多大關係。
武威市的土族集中在天祝藏族自治縣,總11837人。

資源環境

武威武威市
氣候條件武威地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7.8度,降水量60——610mm,蒸發量1400——3010mm,日照時數2200-3030小時,無霜期85-165天。南部祁連山區,海拔在2100-4800m之間,氣候冷涼, 降水豐富,林草豐茂,極利發展林業和畜牧業,並出產高山細毛羊白氂牛羌活秦艽冬蟲夏草鹿茸麝香牛黃等馳名中外的中藥材。中部平原綠洲區,海拔1450——2100m之間,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日照充足,農業發達,是全省和全國重要的糧、油、瓜果、蔬菜生產基地。北部荒漠區,海拔1300m左右,出產灘羊、駱駝、紅柳、髮菜、沙米等幾十種沙生動植物及甘草、麻黃草、鎖陽等10多種中藥材,資源開發前景廣闊。 全區已形成以釀造、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紡織、製藥、食品、糧油加工等行業為主的國有、集體、鄉鎮、私營、股份、“三資”等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工業體系,現有各類企業2.9萬多戶,主要產品達2000多種。培育了一批名優新特產品,其中皇台系列酒、涼都系列酒等16個品牌獲甘肅省名牌產品稱號;皇台系列酒、莫高牌乾紅(白)葡萄酒、雲曉牌熏醋3個品牌榮獲隴貨精品稱號;熏醋酒精祖師麻膏藥、亞麻紗、“權威”羊毛衫、地毯、碳酸鈣等100多種產品分獲國優、部優、省優稱號。 輕工、食品、紡織、化工、冶金、建材等行業主要產品生產能力快速增長,初步形成了地方工業的支柱。甘肅皇台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甘肅武威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甘肅榮華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華藏冶金集團甘肅武威愛雅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甘肅銀武建材集團等一批重點骨幹企業已形成一定的品牌規模經濟優勢。
水土條件區內河流廣布,南部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冰川,是天然的固體水庫,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5.163億立方米(不包括地下水重複量)。區內各類中小型水庫塘壩總庫容2.35億立方米,調蓄能力強,可基本滿足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生活用水。全區國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32%。其中:耕地面積389萬畝,經濟林面積21萬畝,林地面積49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1.48%,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積3553萬畝。土地資源未利用面積大,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46.9%,獨特的光熱條件和土壤特性,使節水經濟型農業開發前景廣闊。

農產品資源本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也是全省瓜果蔬菜生產基地和肉類繁育生產基地。農畜土特產品豐富,有農作物品種資源400多種,林木品種資源79種,畜禽品種26種,中藥材250多種。白蘭瓜黃河蜜瓜、大板瓜籽享譽全國,遠銷東南亞及港澳台地區;無殼瓜籽、天祝白氂牛為世界所僅有;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銷售網路覆蓋西北五省,部分出口獨立國協等國;釀造葡萄種植具有天然優勢,可與世界著名產地法國波爾多、勃根弟相媲美。啤酒大麥玉米釀造葡萄、瘦肉型豬等種植、養殖基地初具規模;糧食、油類、肉類、瓜果蔬菜、大板瓜籽、紅棗等產品已形成批量,產品深度加工與開發前景十分誘人。

礦產資源區內礦產資源豐富。全區已發現礦產9大類31種,約占全省已發現礦產的23%,發現各類礦產點160餘處,探明儲量的礦種15種,其中:鈦鐵礦石墨礦屬國內特大型礦產,儲量分別為600萬噸和400萬噸以上;石灰石、石膏芒硝花崗岩煤炭等非金屬和能源燃料類資源在西北占居優勢,其中煤炭探明儲量10.68億噸、油頁岩2.48億噸、芒硝773萬噸、石灰岩11.7億噸、石膏1.4億噸,由於地質勘探程度低,綜合開發利用率低,目前開發利用的礦種僅占全區礦種的30%,對外合作開發潛力巨大。

經濟社會

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才開發力度加大。近年來,國家在西部地區累計安排科技開發項目2100多個,建設科研基地18個,支持高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230個。安排7000多所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支持240多所縣級職業教育中心、中專和技校建設,重點建設25所高校基礎設施和152所大學的計算機校園網、500多所縣級優質普通高中以及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示範試點等工程。支持西部地區建設260所貧困縣醫院、800多個疾控機構、290多個血站和血液中心,配備1190多輛計畫生育流動服務車、770多輛巡回醫療車,6萬多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和一批基層文化設施。中央國家機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幹部的培訓,與西部地區交流幹部人數增多,僅2003年,省部級幹部交流 17人,220名局級幹部到西部掛職;454名西部、少數民族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地區掛職鍛鍊。中央組織部、團中央教育部等組織實施了博士服務團、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等活動。

近3年來,全市國民經濟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3年實現生產總值90.0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7.73億元;第二產業30.06億元;第三產業32.22億元,居全省第五位。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4.9億元,一般預算收入2.67億元。全民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定完成34.7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253元。糧食總產量95.49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91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3.11億元。

歷史文化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裡設郡置府,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後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絢麗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名勝古蹟眾多,文化遺產豐富,是甘肅省的文物大市。現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館藏文物4.7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馬”(銅奔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銅奔馬是中國旅遊標誌,被譽為“古典藝術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是我國研究西夏歷史少有的實物資料;白塔寺是元代闊端太子與西藏佛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天梯山石窟被稱為中國“石窟之祖”,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羅什寺塔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講經說法之地,鳩摩羅什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被譽為譯經泰斗;文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其規模“壯偉宏耀”,為“隴右學宮之冠”。同是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

旅遊經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